若不細察己過失,道貌岸然行非法, 故當相續恒觀察,斷己過是佛子行
大家好,我們今天繼續講佛子行三十七頌第三十一偈「若不細察己過失,道貌岸然行非法,故當相續恒觀察,斷己過是佛子行。 」
在這一偈中的重點講先對於自己的過失要觀察,再要斷除。無論修行或世俗上,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應先行觀察,再作取捨。例如:這藥可不可以吃;這事是否具有意義,是否值得去做,是否能辦成,自己能辦才好去辦,要依據理由來分析。如果是沒有意義的話,就算能辦,辦了也沒有利益,徒添辛苦。這個時代順緣條件很多,經濟發展很快,所以要先觀察,再行動。不然它不但不會利益到我們,可能反而對我們有害。
根本頌裡講道「若不細察己過失」,斷除過失是很重要的。我們一般人都會看他人的過失,不管他人是不是有過失。在我們看別人的過失的時候,要先觀察自己有沒有過失:如果沒有就很好,如果自己有過失,又講別人的過失就不好了。「若不細察」,如果我們不觀察自己的過失,雖然好像是修行者,但只是惺惺作態,道貌岸然而已。不要只掛著修行人的名義而形象卻名不符實。不觀察自己的修行者也容易犯錯,所以應常作自我觀察,若有過失便馬上斷除,無則放心。
怎麼樣觀察呢?「 相續恒觀察」,我們每天要經常觀察自己的身、口、意是否有過失。做的好就隨喜,有過失就斷除,這就是佛子的修持,做事才會成功。比如一個專家,因為有學問,懂得先思考觀察才作適當取捨,所以事業會比較廣大。 我們也應晚上睡前反思一下我們今天身語意做過些什麼。如果有過失便明天起不要再做,就算不能一下子完全斷除,也要一點一點減少。我們都是凡夫,身語意必然有很多過失,斷除自己的過失才能使智慧開顯。
岡波巴大師曾經說過「轉妄成覺」,因為知道了自己有過失,然後斷捨過失,便是把迷惑錯亂轉成智慧。佛菩薩有的是聖慧,我們凡夫有的是「迷惑錯亂」,現階段我們開顯聖慧有點難,一開始的時候每個人都會有過失,要斷除,要減少過失,功德就會增長。
凡夫為什麼有過失呢?因為凡夫都帶有煩惱,我們的身口依著我們的意造業,所以意很重要。要想「我們今天做了什麼?有沒有做好事?」我們通過觀察意識到錯誤,知道是錯便不再犯,這樣就是佛子行。
世間任何事都要觀察,比如做生意的人,也要先觀察這宗買賣是否可行,不然有可能虧本,得不到利潤。所以不論修行或世俗事務都要先觀察再做。 校長說斷過就是轉迷亂過失為智慧,也可以說令過失沒有了。斷除不是空的意思,而是減少了,到最後過失淨盡而開顯聖慧。斷除了所有過失就有了全部的功德。
「破一分無明,證一分法身。 」佛陀在藏文中稱為「桑給」,桑就是「淨」的意思,清淨我們的過失;「 給」是增長的意思,增長我們的聖慧。所謂的錯亂就是過失一面,聖慧就是功德一面,「佛陀」就是淨除所有錯亂而開顯聖慧。